在5月28日,美国芯片EDA大型企业确定应美国BIS要求对中国断供EDA工具。
2025年5月23日,美国商务部工业和安全局(BIS)向Synopsys(新思科技)、西门子等三家EDA大型企业EDA发出禁令。
要求这几家公司暂停向中国企业提供芯片设计EDA工具,这一举措对中国半导体产业造成巨大的影响。
EDA在芯片设计中是最为关键的存在,它将传统需数千工程师协作的流程压缩至可控范围,大大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。
例如,3nm工艺中晶体管量子隧穿效应需EDA工具进行纳米级仿真,人工计算几乎不可能完成。
在流片前完成功耗分析、信号完整性验证等关键环节,EDA能够避免因设计缺陷导致数千万美元的晶圆报废,能够大大减少资金的损失。
在制造过程中,EDA生成光刻掩模版(OPC)等制造端数据,将直接影响芯片良率。
因为这些原因,EDA被誉为“芯片之母”,是芯片研发全流程所必不可少的存在。
但是,全球EDA市场70%的份额由上述三巨头垄断,在中国市场中,更是占据绝大多数份额。
美国对华EDA技术的封锁直接影响中国芯片的设计与有关的半导体产业的发展。
这也不是第一次美国对华进行技术封锁,在之前美国就曾限制对华出口AI芯片,企图通过在此技术上的封锁,阻碍中国在人工智能上的研发。
然而,这样的压力反而使得中国自主研发芯片昇腾的发展壮大,国内市场份额逐渐增大,减少对国外企业的依赖。
正如同之前美国对华的芯片封锁,华为的昇腾芯片研发上市,逐渐占据国内市场。
但出乎意料的是,在面对封锁时,华为迅速推出的自研EDA工具将大大减小其影响。
华为通过旗下哈勃投资布局EDA产业链,参股九同方微电子、立芯软件等企业,并联合国内EDA龙头华大九天攻克关键技术。
华为推出的EDA工具支持从逻辑设计到物理实现的完整芯片设计流程,尤其在模拟电路和射频芯片领域实现自主可控。
在兼容性上,通过开源接口兼容国际主流设计标准,将用户迁移成本大幅度降低。
还引入机器学习算法提升布线效率和功耗管理,弥补国产工具在算法积累上的短板。
在这次面对EDA技术封锁时,华为的未雨绸缪将减少其影响,但即使华为有自主研发的EDA工具,但仍旧面临一些问题。
EDA工具需与晶圆厂工艺紧密耦合,而台积电、三星等代工厂的先进制程工艺设计套件长期适配三巨头软件。
面对这种情况,华为需联合中芯国际等国内厂商构建本土化工艺-工具协同体系。
这次的技术封锁既是危机,也是对中国技术发展的挑战,美国对中国技术的封锁加速了国产替代进程。
美国EDA禁令用最残酷的方式验证了造不如买战略的致命缺陷,EDA作为芯片设计大脑,其断供直接瘫痪下游制造能力,揭示技术链咽喉要道的战略价值。
2025年5月29日,A股EDA概念股全线暴涨,概伦电子涨停,华大九天、广立微涨幅超15%,但即使这样也不能忽视国产EDA现状。
国际上Synopsys、Cadence、西门子EDA垄断高端市场,尤其在5纳米以下工艺具备绝对优势。
国产工具在逻辑综合、时序分析等环节依赖国外引擎,缺乏与先进制程绑定的验证经验,导致设计-工艺脱节。
在科研人员方面,即使华为大量招聘技术人员,在核心算法方面,工程师依旧稀缺。
面对美国对华EDA断供,中国芯片设计公司可能被迫转向成熟制程,或通过第三方渠道获取EDA授权,同时加速中国EDA国产化,形成独立的“中国标准”
对于美国来说,而Synopsys、Cadence等公司在华收益占据不少,若长期对华进行封锁,对于这些公司来说,经济损失也是较大的一部分。
美国公司部分依靠中国市场需求进行专利的研发,美国对中国的断供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其研发动力。
同样的,美国对华的芯片断供也激起了其他组织研发自主工具的想法,以防之后被限制。
而中国EDA工具的研发也增加了其他企业对于EDA工具的选择,降低对美国的依赖,减少企业风险。
华为自主研发的EDA工具的亮相证明了中国企业的危机应对能力,但EDA自主化是一场耗费大量时间的攻坚战。
正如同中国北斗卫星系统,从1994年工程启动,在2000年建成双星区域系统,2012年亚太区域覆盖,到2020年全球组网。
直到2024年最后一组卫星发射,共三十年从立项到全球系统收官,都证明技术的研发是需要时间的。
面对核心技术人员的缺少,有关企业可以加强与高校之间的合作,积极培养EDA方面的人才,在研发相关技术时,可以与相关研究室等一起研究,攻克难题。
不仅要将技术进行突破,相关产业也要发展起来,形成一套完整的产业链,这样无论哪方面都不用担心受制于人,同时还能促进企业的发展。
美国对华的发起的EDA断供,对于中国来说既是挑战,也是中国半导体产业从跟着领头企业走变成开辟新的道路的“领头羊”。
而这场EDA危机也揭示了一个道理,在现在这个科技发达的时代,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生存的保障。
金融界2025-05-30《美要求芯片EDA巨头“断供”中国,将如何冲击国内产业链?》
南方都市报2023-03-24《华为基本实现14nm以上EDA工具国产化,年内将完成验证》